张平院士苏州开讲:6G×AI,打开「万物智联」新纪元
“与大师同行,与未来相遇。”2月15日,苏州科技商学院科技大讲堂新春第一讲成功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以“6G演进趋势及通信与AI融合”为题,带来了一场极具前瞻性和启发性的分享,吸引了苏州科技商学院的同学、校友、科创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机关干部等近300人参加,现场气氛火爆热烈。
随着5G技术的广泛商用和5G-A的加速演进,全球通信产业正迈向6G新时代。与此同时,AI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6G与AI的融合,无疑将成为推动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
苏州积极融入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与融合应用。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苏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苏州推出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吹响“人工智能+”发展“冲锋号”,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努力建设“人工智能+”城市,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在此背景下,苏州科技商学院科技大讲堂以6G通信与AI融合为主题,邀请张平院士进行分享恰逢其时,给大家提供了拓展视野、启迪思维、大咖面对面的机会,也为科技界和产业界搭建了交流平台,共谋6G通信与AI融合创新发展机遇。
张平院士是我国探索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关键人物。作为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5G及6G总体专家组专家,他长期致力于移动通信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成果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国内空白,为我国自主技术跻身国际主流作出杰出贡献。活动现场,苏州科技商学院为张平院士颁发了荣誉顾问聘书。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6G与AI的融合究竟意味着什么?活动中,张平院士回顾了5G的建设成效及5G-A的演进历程,阐述了6G 需求及技术研究创新,指出了通信、人工智能融合趋势。
他表示,5G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各国已迈入大规模商用阶段。我国5G网络建设遵循“适度超前”原则,建设规模全球领先,有效支撑了5G应用规模化和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5G与行业融合过程中,逐步从面向消费类市场的5G 技术产业体系,孵化形成了新的技术路线、产品形态、产业环节等,催生了5G 行业产业新分支,构建了新型的5G融合技术产业体系,5G成为数字化发展新底座,实现服务范式变革。
但5G网络面临缺乏杀手级应用、行业应用规模复制难、网络整体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提升网络能力、降低建设及运维成本、优化业务体验,以解决5G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他认为,5G-A承前启后的技术地位表现在进一步提升了5G的网络能力,丰富了5G的应用场景,将对一部分6G关键技术进行提前验证,为6G标准制定和技术落地积累重要经验。
张平院士分享了业界对6G的观点,比如邬江兴院士提出“多模态网络”,一网多模态,服务多业务;尤肖虎院士提出全频谱无蜂窝无线接入网;而他自己则提出了6G智简网络——基于语义通信的网络新范式。
2023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提出了6G的典型场景及能力指标体系,6G将实现通信-感知-计算-人工智能-安全等要素的深度融合,以及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服务信息感知、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的全过程,助力构建“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美好社会。
张平院士认为,相对于5G,6G增加了感知通信一体、人工智能与通信一体和泛在连接三大应用场景,未来将在四个方面产生重大变革:
一是通信性能大幅提升
6G在通信速率、时延和连接数等传统通信性能方面将大幅提升。
二是多要素融合
通过通信-感知-计算-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拓展网络能力维度,实现一切皆可服务的服务范式转变。
三是业务和能力的按需供给
通过端到端的服务化设计,实现网络功能和资源的按需编排和调度,实现按需的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满足千行百业的差异化需求。
四是空天地一体全域覆盖
6G包含多样化的接入网,如移动蜂窝、卫星通信、无人机通信、可见光通信等,将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无缝覆盖。
当前,6G发展处于愿景需求的定义与技术收敛的关键期。他强调,6G将拓展更多场景、融合更多领域、赋能更多行业,需要多行业的跨界融合创新,涉及的产业生态链条更长,6G生态的构建将为跨行业融合创新开拓新的机遇,带来全新的挑战。
6G发展也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结合各方对6G的需求及态度分析,6G标准和商用时间不完全取决于宏观计划,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可能由于某个“抢跑者”冒尖而影响节奏,应尽最大努力应对未知、同时做好最底线的准备,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形成全球6G统一标准,通过“标准扭抱”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针对6G的频率是中低频段还是高频段、6G组网是卫星还是地面、6G产业模式是水平开放还是垂直封闭、6G发展路径是演进还是革命、是技术驱动还是价值驱动等分歧,张平院士也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我国于2018年开始研究布局6G,初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平台支撑”的6G创新体系,但也存在源头创新亟待突破、6G标准分裂风险、产业模式正在变革、绿色安全成为刚需、产业基础仍薄弱、生态构建复杂、科研资源分散等要求和挑战。
6G将开启从万物互联到泛X智联的信息新时代,通感互联、全息交互将走入社会生活,物理与数字世界将深度融合,其愿景是数字孪生,智慧泛在。6G业务和应用发展趋势表现在业务需求的多样化、覆盖的立体化、交互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业务开放化和定制化、通信/计算/AI和安全融合化,张平院士认为,我国需要围绕技术、标准、产业、生态四方面整体推进6G研发。
通信如何与人工智能融合?传统通信系统面临理论性、智能性、灵活性三大瓶颈,面对传统通信逼近理论极限的困境,张平院士团队提出“语义通信”新范式,突破了经典通信系统的瓶颈。他认为,语义通信是未来通信的“拐点技术”,为6G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张平院士指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体现在四个方面:
行业拓展:构建行业基础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
信息拓展:构建大信息智能系统,推动感知、AI、通信一体化;
网络拓展:构建网络化群体智能,赋能“三人”协同演进;
环境拓展:构建不确定环境智能,赋能AI融入真实世界。
最后,张平院士对6G通信与AI融合进行了观点总结:
随着时间推移,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建立的经典信息理论体系,已经难以适应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予以突破。
今天AI+通信已是潮流。但通信有内在规律,一是理论指导下的自洽,二是工程上考虑多重的限制因素,所以AI的引入必须提供额外的增益,即所谓的“智简”,以打破经典理论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基础研究是重要科技的根技术来源,需要找出它的数学解释。经典的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侠义相对论已经完美的证明了这一点。而今天,关于帧结构的设计已经成为了工程,只要按照前面的讲的数学公式来设计5G系统的几十个不同场景,就一定是最优的。
5G升级至6G,特别是泛在智能及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通信的极大挑战,在整个网内流动将是知识,而非原来冷冰冰的符号。这些知识形成的模型对复杂环境下的传输将会有不同的机制和体验。理论和实践证明,用AI的思路处理这些难点将有显著的优势。
苏州科技商学院联手资本市场学院推出苏州市科技企业资本运作研修班,聚焦三大必修模块,将面向科创企业家提供来自监管师资的权威解读、三大交易所的深度联动以及产业导师与金融导师的全程辅导。
即刻扫描“官方小程序二维码”报名吧!